新聞百科
News介紹了數控內圓磨床工作臺鑄件原工藝方案,并指出該方案在生產中出現的問題。經分析認為, 改進鑄件結構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。在不改變外形機械加工尺寸的前提下,改進鑄件結構,調整工藝方案,使諸多問題得以解決,生產出合格的工作臺鑄件,從而達到降低生產難度、節約金屬材料、降低生產成本,以及提高成品率的效果。
關鍵詞:工作臺;模板造型;粘砂;共晶度;成品率
1 序言
工作臺作為M2210型半自動內圓磨床的關鍵部件,對鑄件的內在質量、尺寸精度、整體強度及剛度等都有較高的要求,尤其是2條導軌,為保證其耐磨性,還要求具有較高的硬度(>190HBW),不允許有任何鑄造缺陷。因此,本文針對工作臺鑄件在生產中出現的問題,優化設計結構和鑄造工藝,保證鑄造質量,具有重要意義。
2 工作臺結構與生產狀況
鑄件重190kg, 材質HT200, 輪廓尺寸為1400mm×300mm×100mm,三維結構如圖1 所示。原工藝生產時存在一些非常棘手的問題,如主砂芯制作難度大,耗費工時多;雖然導軌硬度合格,但矩形方框邊緣、導軌側邊緣、淌水孔沿(見圖2)等薄壁處出現麻口或白口組織,致使加工難度大,以及工作臺內腔靠近平導軌一側粘砂嚴重、清理難度大等。為得到力學性能優良、無鑄造缺陷的機床工作臺鑄件[1],多年來一直進行著各種嘗試,效果不甚理想。經研討、分析認為,改進鑄件結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。征得設計人員同意,在不改變外形尺寸的前提下,改進鑄件結構,調整工藝方案,使諸多問題得以解決,生產出合格的工作臺鑄件,從而達到降低生產難度、節約金屬材料、降低生產成本,以及提高成品率的效果。
3 原鑄造工藝方案及存在的問題
3.1 原鑄造工藝方案
原鑄造工藝(見圖3)采用粘土砂、兩箱分模造型,導軌面朝下,干型干芯,分模面、分型面為同一平面,位置如圖4所示。上下模做成模板形式,以保證其剛度,減少變形。工作臺內腔形狀復雜,共由3個砂芯形成。1#、2#砂芯(見圖5)長675mm,拼到一起形成工作臺內腔的主體部分。3#砂芯為淌水孔砂芯。
澆注系統設置在工作臺的端頭,內澆道正對著2條導軌開設,充型更為順暢。橫澆道設置在上型,橫澆道與內澆道之間設置一離心式集渣包,以增強除渣效果。上型2個380mm×44mm×(45~49)mm矩形凸臺(中間銑有梯形槽)是磨架的安裝基礎,該部位截面厚大,易產生縮松、縮孔等收縮缺陷。凸臺上各設置1個φ 70mm×200mm明冒口,對該部位進行補縮(見圖3)。
鐵液成分為:wC=3.35%,wSi=1.8%,wMn=0.9%,wS=0.05%,wP=0.1%。出鐵槽75SiFe孕育處理。澆注時間為30s,澆注溫度為1400~1450℃。
3.2 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分析
(1)生產中存在的問題
1)問題1:導軌部位達到硬度要求,而其他薄壁部位,如矩形方框沿、導軌側沿、淌水孔沿、尾部2個φ 30mm×50mm工藝臺部位,出現麻口甚至白口組織,造成后道工序機械加工困難的現象,廢品率近15%。
2)問題2:1#、2#砂芯兩翼部(見圖5中A、B區域)截面厚度小,尤其是平導軌一側(B部位)截面厚度僅16~18mm,強度較低,制芯及烘干時很容易斷掉,往往要多準備1~2個砂芯,以備合箱時替換。
3)問題3:工作臺內腔,尤其是內腔左側區域很容易出現粘砂缺陷。工作臺左側內腔區域最小空間高度僅為16~18mm,清理工具很難進入操作,芯砂清理難度大,耗費工時多。
(2)產生原因分析
1)由于冷卻速度的差異,因此鑄件上不同壁厚部位力學性能是不同的。導軌是工作臺最關鍵的部位,導軌的硬度等性能指標必須優先保證。因為壁厚懸殊,確定化學成分時若保證了導軌的硬度要求,其他薄壁部位就很容易出現麻口或白口組織,所以會造成加工困難或無法加工[2]。
根據原鐵液化學成分,鐵液的共晶度Sc值可由公式Sc=C/[4.3-0.3(Si+ P)]計算得出,共晶度Sc值為0.9。共晶度Sc與鑄件形成白口組織的臨界壁厚之間的關系如圖6所示[3]。由圖6可看出,隨共晶度值增加,鑄鐵材料形成麻口組織、白口組織的臨界壁厚逐漸減小。當共晶度Sc值為0.9時,鑄件形成灰口組織的臨界值為15mm,形成白口的臨界值為10mm。也就是說,共晶度為0.9時,鑄件的壁厚>15mm,即可得到灰口組織;壁厚<10mm時,鑄件將會產生白口組織;壁厚在10~15mm,會形成麻口組織。工作臺矩形方框沿厚度為12mm,導軌側沿(含加工余量5mm)厚14mm,均處在麻口區域,會產生麻口組織;淌水孔沿厚8mm,小于白口臨界值10mm,顯然會產生白口組織,出現無法加工的現象。好在淌水孔沿高度不大,僅20mm高;尾部2個φ 30mm×50mm工藝臺,散熱面積相對較大,偶爾也會出現加工困難現象,這些與實際情況比較吻合。金屬液熔煉完成,澆注前進行的孕育處理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可有效地避免薄壁部位的過硬現象。但在實際生產中,由于爐料成分、熔爐溫度的波動,以及孕育失效等情況的影響,因此仍會出現薄壁部位過硬現象,廢品率達15%左右,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。
2)芯砂燒結到鑄件上,清理不掉,即產生粘砂缺陷。鑄件兩壁之間的砂芯厚度,一般應當不小于兩邊壁厚的總和,以免兩壁熔接在一起[4],這是鑄件結構設計的一般原則。工作臺內腔左右側區域高度尺寸?。ㄒ妶D2),尤其是左側區域,高度尺寸僅有16mm左右(寬度近70mm),遠小于兩邊壁厚的總和。形成此局部內腔的1#、2#砂芯的懸伸部分形狀扁薄,且該部位還處于厚大金屬截面的包圍之中,使砂芯局部熱量集中,其正常的性能因而受到破壞[5]。砂芯表面提前潰散,使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易于滲入,從而形成粘砂。況且落砂清理時,由于該部位內腔高度過于狹小,清理工具無法操作,芯砂很難清理出去,清理工作量很大。這種未清理徹底的工作臺,一旦裝到機床出廠使用,砂粒受到振動而脫落,濺到導軌面或浸入液壓缸,將會造成機床導軌面或油缸研損。
由以上分析可看出,問題1是鑄件壁厚懸殊所致,問題2、問題3是內腔空間高度偏小造成的,這些均與鑄件的結構設計有關。經征得設計人員同意,決定在外形機械加工尺寸保持不變的前提下,對鑄件結構進行改進,使鑄造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得以解決。
4 結構改進及工藝方案調整
4.1 工作臺結構改進
1)導軌部位(包括平導軌、△導軌)厚度偏大,在外形機械加工尺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,適當增大內腔左側區域高度尺寸,使導軌部位變薄,平導軌厚度由原尺寸減為14mm;內腔右側區域隨著△導軌外形作出相應的改變,保證其垂直壁厚為14mm,改進結構如圖7所示;安裝齒條的基準面——3個小平臺(見圖1)局部加厚,保證應有的強度。這樣改進之后,導軌壁厚19mm(含加工余量)與矩形方框沿、導軌側沿及其他薄壁部位的厚度就比較接近了,使原設計的壁厚懸殊情況得以改善。工作臺內腔高度最小區域尺寸由原來的16~18mm增加到30~32mm(平導軌側)。砂芯截面增大后,強度得到保證,制作時也會更容易,包括砂芯用的芯骨,制作難度也大幅降低。
2)工作臺尾部2個φ 30mm×50mm工藝臺,改為寬30mm、高50mm,且與兩圓臺中心距等長的矩形凸臺,以延緩該部位的冷卻速度,避免造成過硬,改善機械加工性能。
4.2 結構改進后的工藝方案
鑄件結構改進后,改善了鑄件壁厚懸殊狀況,其鑄造工藝方案也隨之作出相應的調整, 如圖8所示。
在原鑄造工藝基礎上,做出如下調整。
1)形成工作臺外部輪廓形狀的模型、模板等,均維持原狀。
2)形成工作臺內腔形狀的3個砂芯中,僅對1#、2#砂芯的芯盒進行相應改造。平導軌對應部位內腔高度增大,使導軌部位減薄至19mm;△導軌部位內腔隨著導軌外形作出相應改變,保證其垂直壁厚為19mm,芯盒中該部位采用活塊結構。
3)造型時,在工作臺960mm×280mm矩形方框邊沿(淌水孔一側)、縱向中點處設置1個鴨嘴形溢流冒口[6](冒口尺寸50mm×50mm×200mm,冒口頸截面50mm×8mm,頸部高8~10mm),以排出型腔內氣體,同時可溢出矩形方框邊沿(淌水孔附近)部位的冷鐵液。在冷鐵液由方框邊沿溢出的同時,加熱了該部位的型砂,減緩了附近區域鐵液的冷卻速度,對避免麻口或白口組織產生有一定的作用。
4)鑄鐵成分調整。結構改進之后,工作臺鑄件各部位壁厚懸殊狀況得以改善。在成分確定時既要保證導軌部位的硬度要求,同時又要兼顧薄壁部位的加工性能。最終選用化學成分為:wC=3.4%,wSi=1.8%,wMn=0.85%,wS=0.05%,wP=0.1%;孕育處理分2次進行,第一次為75SiFe隨流孕育,粒度2~5mm,出鐵時在鐵液槽內進行,加入量0.1%~0.2%;第二次采用SiFe75浮硅孕育,加入量0.2%左右,塊度30~60mm,放入澆包遠離包嘴的后側,覆蓋珍珠巖保溫、集渣,形成保溫層后切勿攪動,使其在澆注的中后期緩慢熔化形成富硅層,在第一次孕育衰退時發揮作用,以保證孕育效果良好。
5 工藝生產驗證
首批投產數量5件。
準備好工裝、型砂、芯砂,按工藝要求進行造型、制芯(1#~3#砂芯),3#芯濕態安裝至上型淌水孔位置,并擠緊兩芯頭;砂型、砂芯涂刷鉛粉涂料后裝窯烘干;清理型腔、清掃砂芯表面浮灰,檢查外形、尺寸;下芯、驗箱、放置芯撐、合型及卡緊等,完成合型操作;熔化金屬液,出鐵溫度1490℃,出鐵槽75SiFe孕育處理,爐前三角試片檢測,白口5~6mm;澆注溫度1400~1450℃,澆注時間25s,澆注時應作好擋渣、引火;冷凝、落砂清理,得到工作臺鑄件5件。
交檢工作臺5件,逐一進行導軌硬度檢測,在導軌全長上抽檢任意3點硬度,實測值為192~215HBW,符合設計要求。抽檢工作臺矩形方框沿、導軌側沿等薄壁部位硬度,最高硬度值為238HBW。對工作臺各部位的形狀誤差、尺寸精度進行檢測,均在誤差技術要求范圍內,合格。
后又生產多批,效果良好,廢品率基本控制在3%以內。
6 生產效果
1)結構改進后,工作臺鑄件導軌硬度符合設計要求,各部位硬度相對比較均勻。對機械加工過程進行跟蹤了解,發現導軌面組織致密,金屬光澤理想,矩形方框沿及其他薄壁部位加工性能良好,未出現加工困難或無法加工現象。
2)結構改進后,工作臺鑄件重量由原來的190kg變為145kg,每件減重45kg,按每噸5000元計,每件節省225元。
3)結構改進后,鑄件內腔空間高度增大,1#、2#砂芯兩翼部位增厚,強度增高,制作更容易。另外,內腔高度增大后,砂芯清理也更方便,制芯、清理工時明顯減少。
7 結束語
1)改進不合理的鑄件結構,可降低鑄造生產的難度,降低生產成本。
2)在結構設計中,應盡量避免壁厚厚薄懸殊情況的出現,尤其是對硬度有嚴格要求的機床類鑄件。
3)設計的鑄件內腔,要便于鑄件型芯制作,易于砂芯清理;內腔的高度(即砂芯的厚度)應大于兩邊壁厚的總和。